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局面*改觀
點擊次數:911 發布時間:2010-12-16
中國制造業的大而不強局面將有可能得到*改觀。據透露,裝備“十二五”規劃正在積極制定中,有望在2011年*季度出臺。而整個裝備制造業的“十二五”規劃出臺的時間則將暫時“讓路”,在裝備“十二五”規劃后再公布。
國內裝備企業與*的差距有多大呢?
讓我們簡單做個比較,通用電氣作為裝備制造行業的*,2009年營業收入高達1570億美元,而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zui大的企業(汽車企業除外)*去年營業收入剛剛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規模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裝備企業大多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基礎配套能力比較弱,許多關鍵零部件還需要進口。
*副會長朱森第告訴記者,裝備制造業目前普遍面臨整體利潤水平不高的窘境。盡管一批行業骨干企業發展較快,但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低,嚴重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
作為機床“大腦”的數控系統,其水平高低是評價機床行業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國內已形成了華中數控、廣州數控、沈陽高精、大連光洋、航天數控等一批數控系統骨干企業,具備了一定基礎,在經濟型數控系統方面形成了規模優勢,主導著國內市場,普及型數控系統實現了批量生產,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數控系統方面,仍無法與日本FANUC和德國西門子相提并論,無法撼動這些海外品牌的壟斷地位。沈機集團的機床銷售額已躋身世界*位,但其在數控系統的價格談判中沒有發言權,核心問題就在于中國缺乏數控系統。
中咨公司報告指出,目前產業集中度不高也是制約因素之一。中國裝備制造行業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不多,圍繞大型骨干企業的產業集群尚未形成,地區同構化,大而全、小而全生產方式依然存在,不僅橫向面臨嚴重的同業競爭,而且縱向更面臨產業鏈不健全,上下游企業得不到有效協調的問題。
以軸承行業為例,*近80%的軸承是由8家跨國公司生產的,分布于美國、日本、歐洲,而中國注冊軸承企業約6000家,排名*位的軸承企業銷售額合計僅占全行業近40%的份額,而瑞典SKF一家公司的軸承銷售額相當于中國近千家企業銷售額的總和。
裝備呼喚產業集群
“這些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依然只是制造大國,算不上制造強國。”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石勇認為,缺乏自主設計能力、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zui大瓶頸
裝備規劃將出臺
據參與起草裝備“十二五”規劃的人士透露,裝備“十二五”規劃主要分為五個部分:航空、航天、高速鐵路、海洋工程、智能裝備。圍繞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目標,在裝備業方面加強創新、提升產業集中度,打造、培育行業的,并加強產業集聚地的建設。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戰略研究室主任葉猛向記者介紹,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部分,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和工業崛起的標志,是一國制造業的基礎和核心競爭力所在。
他認為,未來10年,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據他介紹,中國經濟總量居*三位,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位,然而中國的制造業在產業鏈中總體上處于下游和低端位置,一直是“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要向“制造強國”轉變,就必須發展裝備,走在各國的前列。所以裝備制造化將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內容。
據悉,到2020年,中國裝備制造業銷售產值將占裝備制造業銷售產值的30%以上,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根據*下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而在裝備制造這一分支產業中,航空裝備產業被列為*,其次分別是高速鐵路、海洋工程、智能裝備。
據了解,航空、航天方面的上市公司有航空動力(600893)、中國衛星(600118)等;高速鐵路方面有中國南車(601766)、中國北車(601299)等;海洋工程方面有中海油服(601808)、海油工程(600583)等;智能裝備方面有遠望谷(002161)、合康變頻(300048)等。
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裝備制造業今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備受市場關注。據市場人士分析,裝備的五大細分領域,行業市場容量均較可觀,發展潛力巨大。以高鐵為例,預計中國鐵路建設在2010年到2012年,總投資將至少維持在8000億元的水平;而航空裝備產業,由于有大飛機項目、發展支線飛機、低空開放等機會,更是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