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搜索:
暫無信息 |
中國污水處理的三種階段
點擊次數:613 發布時間:2013-8-24
中國水資源的三種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水資源總量約為2.8×1012m3,居*6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310.4m3,居*110位,僅相當于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因此,我國被列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
國家*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均用水量逐年增加,從2003年的412.9m3持續增長到2010年的450.2m3。*門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減少到1760m3,達到*的缺水警戒線,總缺水量將達4.0×1010~5.0×1010m3。
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不均現象顯著,水資源總量的80%以上集中分布于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就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而言,南方zui高地區和北方zui低地區相差數十倍,西部比東部甚至高出500~600倍。據統計,目前全國669個城市中,400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量達6.0×109m3,每年全國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以上。
中國當前的污水形勢
《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0年國家*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廢水排放量以平均4%的增長速度逐年遞增;其中,2010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17.3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238.1萬噸,氨氮排放量為120.3萬噸;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204條河流409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9.9%、23.7%和16.4%;湖泊水污染嚴重,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Ⅱ~Ⅲ類水僅占23%,Ⅳ類占15.4%,Ⅴ類占23.1%,劣Ⅴ類占38.5%;全國地下水質量狀況不容樂觀,水質為優良—良好—較好級的監測點總計為1759個,占全部監測點的42.8%,2351個監測點的水質為較差—極差級,占全部監測點的57.2%。
我國污水治理行業技術三種發展狀況
*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我國開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污水等環境問題更為凸顯,建設部將城市污水回用課題列入了“六五”專項科技計劃,開始進行城市污水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隨后,針對北方部分城市在經濟發展中亟需解決的缺水問題,我國在“七五”期間開展關于“城市污水資源化研究”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得到了一系列污水處理和利用的重要技術成果。1984年大的污水處理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竣工投產運行,*了我國大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空白。到1988年,全國已建成污水處理廠78座。當時這方面建設所需技術和資金主要依靠國內,發展速度受到諸多條件制約。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八五”期間,我國完成了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城市污水資源化研究”,研究開發出適合于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成套技術,解決了水質指標及回用途徑等問題,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示范工程。1996年,國家科委、建設部開展了“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污水處理與水工業關鍵技術的研究”,旨在解決水污染防治中的重大關鍵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一些*的、的污水處理設備進入了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的市場。由于受到資金來源以及污水處理行業的運營管理性質的限制,污水處理發展速度仍不盡如人意。到90年代末,全國二級污水處理廠已增加到200座,集中分布在大中城市。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21世紀以來,我國污水處理事業步入飛速發展階段。“十五”期間,國家開始把環境保護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淘汰了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提出(現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和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列入16個重大科技專項,這一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億噸/天,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化學需氧量降低12.45%,超額完成目標;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于Ⅲ類的比重提高到51.9%。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將氨氮排放量作為減排指標,提出到2015年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200萬噸,基本實現所有縣和重點建制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污水處理設施負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滇池、巢湖、太湖等重點流域和沿海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必須提高脫氮除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