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搜索
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聯系方式
公司動態
閥門國產化何以“難產”
點擊次數:805 發布時間:2015-4-15
【中國泵閥商務網 企業新聞】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閥門鑄件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整體水平仍低,產品技術含量低,關鍵閥門還依賴進口。我國現有的閥門水平與上*的國家之間相比至少落后了10~20年。閥門的國產化之路就變得十分的艱難。當前基礎件已經成為制約國內制造業向化發展的短板,我國對裝備零部件的國產化力度需進一步的加大。
閥門國產化何以“難產”
閥門國產化何以“難產”
分析人士指出,閥門國產化難產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四點:
1.研發投入*不足。國內大部分企業科研經費、研發資金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閥門企業自主研發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國外公司相比,全行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很少。
2.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我國機械制造行業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緩慢,大部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機械產品核心技術來源的57%依靠引進。大部分企業多承擔的是產品的低端加工環節,自主化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3.客戶購買國內產品的意愿較差。雖然國內產品在性能指標上達到與國外同等水平,但一些客戶仍然愿意購買國外的技術裝備,使得國產*套重大技術(閥門技術、水泵技術)裝備的泵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增加。
4.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缺失。由于改制,些面向行業服務的研究院行業技術支撐作用日益弱化,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速度緩慢,設計、工藝、材料與制造等標準很難與國外對接。
為此,有關人士提出了三項建議:
1.建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新機制。依托創新能力較強的科教機構,建立科技成果擴散站點。鼓勵與支持建立泵閥制造業技術研發中心。
2.完善技術推廣體系。合理設置基層制造技術推廣組織,逐步建立起以國家制造技術推廣組織為主導,分工協作、服務到位的多元化制造技術推廣體系。
3.健全科技培訓體系,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系。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單位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培訓服務職能與基礎教育的銜接,充分發揮各級機構的力量。